本报编辑杨洁熊悦
12月16日,中国理财网发布了第六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。新增4款产品后,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总数达到30款。
业内人士认为,扩张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利益,优化银行金融子公司的产品供应。同时,银行金融子公司需要解决供需两端个人养老金金金融产品的问题,相关机构应提供良好的服务,提高产品创新能力。
更好地满足养老理财需求
具体来说,工行理财新增了3款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,中国银行理财新增了1款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。
工行金融相关人士告诉《证券日报》编辑,三款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是“享受”系列开放产品,设置366天、500天、520天最短持有期,匹配投资者不同养老计划,风险评级为PR2,投资于优质存款、优先股、债券等资产。根据不同的期限,相关产品的性能比较基准设定在2.2%至3.4%之间,投资风格稳定,采用分散的投资策略,注重投资组合的安全边际。
“从早期试点的角度来看,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的整体发展相对稳定,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,更好地满足了个人投资者的养老金融需求,产品数量需要增加。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《证券日报》,扩张有助于丰富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的数量和投资者的选择,更好地发挥金融产品在个人养老金投资中的优势。
普益标准研究员黄石辉认为,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扩张后,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养老需求,有利于建立多元化、个性化的投资组合,增加投资者的选择范围。
供需仍需打破“难题”
编辑在扩大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容量的同时,注意到一些投资者对个人养老金理财等金融产品认识不足。
根据中信银行等机构发布的《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(2024)》,约60%的受访者开始养老计划;在没有养老计划的受访者中,66%的受访者没有开始计划,因为他们“还年轻,不着急”。此外,“太忙,没有时间”、“缺乏渠道了解如何规划养老财富”和“缺乏养老财富规划知识”的比例也相对较高。
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客户经理告诉编辑:“如果把普通理财产品比作公里赛跑,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更像是马拉松。”。
从供应方面看,招商联合会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银行金融子公司提供的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总数相对较少,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。
为了解决供需两端个人养老金金金融产品的问题,娄飞鹏建议金融机构要做好个人养老金宣传,加强投资者教育,让更多居民了解和认识个人养老金,在投资过程中有正确的理念。同时,做好金融产品创新,特别是投资方的资产配置,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回报。
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,董希淼建议居民根据自身的投资理财能力、风险偏好、可投资资金等因素,从自身的养老需求出发,做好个人养老账户的产品配置。
产品有望进一步丰富
目前,个人养老金制度已从36个试点城市推向全国。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向全国推广,金融机构将扩大个人养老金业务,这也为相关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。
“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养老金制度的逐步深化,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。未来,越来越多的居民将开始关注个人养老金计划,投资者的认可度将逐步提高,产品类型将越来越丰富。”黄石辉说。
中国银行研究所研究员杨娟认为,金融机构应坚持生命周期投资理念,为不同年龄参与者提供差异化投资产品;在投资服务方面,应加强金融顾问的退休规划能力,做好差异化投资咨询服务和差异化默认投资策略安排。
黄世辉从三个方面对银行金融子公司提出建议:一是提高投资管理能力,加强投资研究团队建设,加强资产配置能力;二是结合市场趋势和投资者需求,加强产品创新能力,不断丰富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类型,优化产品期限结构,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;三是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建设,确保产品的稳定运行,加强信息披露,确保投资者的知情权。
[免责声明] 本文转载于网络,观点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文章内容侵权、投诉举报投诉邮箱:Jubao_Times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