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宁
近日,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并实施了《期货公司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规则(试行)》,这是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领域的第一份行业自律规范文件。
“保险+期货”是指农民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或收入保险,保险公司从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,转移赔偿风险,最后通过期货市场对冲价格风险锁定收入。该模型有效地利用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,为农民提供了价格保障,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,促进农民收入增加。
“保险+期货”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,于2015年首次试点推出,至今已近十年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同时,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,其中缺乏保费资金是制约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。此外,市场参与者不足,银行和中间产品产业链尚未完全覆盖;一些农民对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不熟悉。
笔者认为,随着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规则的实施,未来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可以从四个方面做大做强,更好地为“三农”和实体经济服务。
首先,加强对财政补贴的支持,促进正常发展生态的形成。各级财政可以根据权责划分设定适当的支持比例,将“保险+期货”项目和传统政策农业保险纳入正常补贴范围,建立长期的政策补贴机制,减轻农民的保险压力。同时,通过增加银行、龙头企业等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参与者,促进地方政府主导驱动、农民积极响应、产业支持激励、中介服务到位、金融保障强的正常化、机制化业务发展生态的形成。
二是加强机构间合作,创新保险产品。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,设计满足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。同时,借助期货公司现有的农产品期货数据和技术,创新保险产品结构,科学确定费率。
三是多渠道宣传培训,加强示范效果。通过举办专业知识培训和现场会议,加强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的知识普及;同时,加强案例宣传,促进区域间的实地研究、交流和学习,充分发挥示范主导作用。
第四,加强监督,完善制度保障。监管机构可以加强对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的监督,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业务规则和标准。同时,建立业务自律检查机制,认真处理违规行为,确保业务合规、高效运行。
展望未来,随着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的不断创新,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,加强与其他金融工具的整合应用,将形成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,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。
[免责声明] 本文转载于网络,观点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文章内容侵权、投诉举报投诉邮箱:Jubao_Times@163.com